中午,进咨询室之前,习惯性拿起手机,又看到了李子勋(1954年10月10日—2018年10月24日)的图片和追思的悼文,这次没忍住,眼泪直接流了下来。 随即又觉得不妥,想到马上要进咨询室,想到会影响接下来的工作,于是赶紧翻看了一些别的什么,然后逐渐恢复到平静。 在这个当下,心里默默决定,决定还是要写点什么下来。不为了哀悼,也不为了其它什么,单纯的就是害怕——害怕记忆中那些仅有的和他有关联的短暂瞬间最终被时间彻底埋葬。 准确得知他离世的消息其实是昨天上午(2018.10.24)。随后看到朋友圈和心理学群,关于他离世消息的铺天盖地。那时我正在阅读关于边缘人格的治疗材料,消息弹出的那个当下,我异常的平静,平静到甚至没有起码的惊讶。十多年前的换肾手术,这些年周期式的沉寂修养,两年前的肿瘤治疗,这些关于他的断断续续的碎片消息早已让我有了某种不好的预感。我觉得我理所应当的平静了。 看完一上午的学习材料,吃过了中饭。在休息的空档,翻看了下他早已停更的微博,然后不由自主的打开了电脑硬盘里过往培训的相册,在照片中搜寻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再然后,悲伤的情绪开始渐渐涌上来……其实都习惯了,自己总是这样,所有跟难过有关的情绪常常都是滞后的,反应的节奏总是慢半拍。 但其实我跟他并不熟络,最开始知道他是在05、06年期间央视《心理访谈》节目上,那时候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刚刚起步,正规心理咨询相关机构极其罕有,大多数普通人遇到心理问题并不知道如何求助,而正处在摸索求学期的我,则是对真正的临床心理工作者形象概念模糊。直到某一天无意间看到电视上正在讲话的他,温和、睿智,专业的术语被他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顿生信赖和亲近,于是当下像是有了参照的模板,心中原本模糊的理想变得清晰且明朗起来。 之后的近距离接触就是08、09年持续参与他的几期家庭治疗和亲子关系治疗培训期间。心理业是个需要终生持续学习的行业,那时的我刚执业不久,选择系统跟随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就是李子勋。 于是就看到了现实中的他,电视里的温文儒雅没变,诙谐睿智也没变,只是真人版的他多了些许书卷气息,身上并没有红遍全国的专家范儿,倒更像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朴素学者。经常的打扮就是一身棉质格子衬衫加浅色休闲裤,扎一条CK的皮带,有时候还会带一只浅蓝色的护腕。据他说每次出来讲课的时候还会在口袋里放块小石头,他表示那是一块被自己把玩过很多年的鹅卵石,似乎都具有了某种灵性,每当自己感到焦虑的时候就摸一摸它,很快便能平复下来。听他这么说,难免好奇惦记,然而,一直到到培训结束,我也没机会看到那块神奇石头到底是什么样。 他应该是个容易焦虑的人。培训头一天刚开场,就听他半开玩笑半吐槽,说住的酒店离培训教室有点距离,早上眼看着上课时间快到了,主办方接洽的人还没来,一向守时的他就开始各种焦躁。听完就觉得有点想笑,这么大的大咖还怕迟到几分钟,再说就算迟到也不关他的事,着急的应该是主办方才对,随之又暗自对他的坚守设置心生敬佩。 他知识储备很丰富,应该有大量阅读的习惯。估计是脑袋里的信息量太大,加上思维方式相当发散,所以讲课的时候经常把讲义上的内容讲飘。有时回过神来,他会调侃说讲义概念上的内容你们看书就能懂,我想带给你们一些书本上找不到的内容……现在想来那样天马行空的风格正是他极具魅力的个人特色。 有时候他也会在不经意间发发牢骚,说到自己一直支持国货,结果前阵子自己小孩喝的奶粉居然查出了三聚氰胺,搞得全家人焦虑不堪,自己也为此非常的自责。我听了心里受到不小的牵动,那个时期我也是刚做妈妈不久,试想这事如果搁在我身上,那该会是怎么样的焦虑啊。有时候真的感慨,为何心怀善意的人,却要遭受这些不公平的对待呢。 记得课程中有个环节,学员分别介绍自己,我在其中说了一句“我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 不知怎的有位女学员就对这句话产生了很大的反应,立刻站起来说“年纪轻轻怎么就可以偷懒浪费光阴呢,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勤奋努力,如果你不努力你就……”她急切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点义愤填膺的感觉了,我一时语塞卡在那里不知做何做答,正在犯窘的时候,李子勋走到我的桌子边,伸手轻轻拍了下我的肩,然后用他那软儒的川普腔(我其实挺喜欢他这独具特色的川味发音,他本人却表示一直有为自己的口音问题而介怀)对那女生说“小李可没有惹你噢,看下刚才那番话你其实是想对谁说?”,然后那个女生就有点恍然大悟,并主动分享说自己有个读中学的儿子,人挺聪明就是学习态度不好,每次看到他那懒散的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所以刚刚听“懒散”二字就下意识的把我当成自家小孩来训斥了。随后那天的课程里都学了些什么内容我完全没有印象了,但是那句“小李可没有惹你噢”的温暖腔调却永远的留在了记忆中。 生活里很多的机缘安排真的很奇妙,生命历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些是我们与之亲近的人,他们大多的时间住在我们心里,随时随地可以影响我们情感上的起起伏伏;而又有些人则是对我们具有重大意义的人,你我未必熟知,甚至他们都不在我们的关系圈内,然而却在机缘巧合中对你的人生轨迹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我而言,李子勋就是后者,抛开获得技术上的帮助不谈,经由他的因缘,我结识了阿端(地区代理人),再经由阿端的推荐认识了T医生,再经由T医生引荐认识了M医生,然后就有了后面的杰弗瑞、布莱克蔓、阿诺德……基本定位了我近十年来的学术方向和执业发展的方向。而这一切的发生,没有任何预设或期待,最初的源起仅仅就是当年电视机前那不经意的一瞥。 看着十年前照片上祥和的面容,思绪有些恍惚。想起那年培训结束在妇儿大厦楼下合影的时候,我在他旁边很想八卦一句你怎么舍得把发型给换了,跟电视上看到的不一样了,然后还想偷偷调侃说我发觉你貌似把脸上的一颗痣给取了……但最终却什么都没说出口。 时间就是这么个玄妙的东西,当你的生活四平八稳幸福平凡的时候,你将感觉不到它,身边的一切像是永恒的,时光像是静止的,你所拥有的一切也都像是理所当然永远存在的。直到有一天有些人永远的离开了有些事永远的逝去了,回首追忆的时候,你才发现时光其实从未停止过它那往前飞奔的脚步,变化和远离,总是发生在不知不觉中。 那个温文儒雅的医生离开了;那个终生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他离开了;那个竭尽全力实现自己的诺言,努力要把心理学带给普通大众,最终推动了整个中国心理学行业发展的他,在这美丽的秋天里,离开了。 看到离开那一刻的照片,雪白的床单上,仍是熟悉的格子衬衫,他的手握着爱人的手,一个手心紧贴着另一个的手心。我猜,那一刻,他是安然的吧。带着握在掌心的温度和心连心的爱意离开,你走的并不孤单吧! 你累了,是时候好好休息了。 生于秋天,亦别于秋天。 一个时代结束了。
林夏 写于2018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