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今年五岁半,现在读幼儿园大班。因为要提前着手准备小学学位的事情,几番权衡,在本学期初为他转了一所离目标小学更近的一家幼儿园。这样的环境变化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影响吗?”
做为一名心理工作者,特别是做为一名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自然对于一个人六岁之前的所有变动是尤为关注。也许改变原有环境对于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也许会是人生初始印迹中的重大事件之一。
持续、稳定是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改变就意味着原有的经验可能会被打破,熟悉的一切可能面临失去的危险。可能还有某些要好的伙伴、信任的老师将不能再见,那么这种情感的中断会加重个体的丧失体验。而丧失,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来源。
那么是不是说,环境的变化对于当事人就一定是一种创伤呢?其实不一定。的确,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六岁之前是一个人人格结构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过程当中相对稳定的客体、稳定的环境对当事人的安全感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早年经验里的变化与挫折,有的人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且有的人却因此而发展了一系列适应的能力。
那么彼此之间的差异来自于何处呢?总结来说有三点:
一、 个体的人格结构的差异性。人格结构就像一个房子,结构不同,抗震级别也不尽相同,这部分有先天气质差异的因素,也有亲子环境造就的因素。因此,每个人对于同样的事件,引发的心理影响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二、 外来事件的严重程度。我们可以把这些丧失与创伤比做地震,轻微的小震动,更容易被抵御。但一下子来了个九级地震,可能人格强度再好都免不了房倒屋塌(人格解体)。
三、 其次就是假如以上因素是均等的,那么事件结果的分化就极可能来源于自己的支持系统,也就是与自己的亲密客体有关。直白的说,和妈妈的互动直接相关。
妈妈的反应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 自恋型妈妈:活在自己的感受里面,认为“这只是一个小事情,没什么值得重视的,这样的改变是为你好”,也许她的宝宝最直接的感受体验是不被理解,潜意识也相信是没有人会理解到自己的,而且极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模式:即需要学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去压抑自己的感受,并且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他的初始客体关系的那个人,并没有给他机会去习得这个部分。他需要发展一个虚假的自体去跟人互动,而一切虚假的东西,一定是消耗性质的。这样的建立起来的关系,一定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在临床工作当中,常会听到来访者表示忙忙碌碌大半辈子,突然有一天不知道自己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一切的迷茫与困惑大多都来源于内在真实的自我日行渐远。直白的说,就像“假如我不能以真面目示人,那我将戴上一副面具。可是戴了多年的面具,突然忘掉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把自己弄丢了的人,出现心理问题几乎是一种必然。
二、 焦虑型妈妈:哎呀,这样对宝宝是一个伤害,我应该如何减少这个伤害呢?!宝宝直接被传递到的信息是“自己是个受害者,新的环境是危险的、可怕的,瞧,妈妈都紧张成这样”既而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没有办法应对新的环境的”,因此而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潜意识认为自己是弱小的,环境是危险的,那么自己终日必然是焦虑不安的,直接认同并承接了妈妈的焦虑与不安。孩子也因为内在的焦虑与不安,继而呈现出这样那样的外显症状,而症状又引发妈妈更多的焦虑与不安,投射认同似乎进了一种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并永远无止境。很多临床上的焦虑症患者都深受此害。
三、 成熟型的妈妈:成熟的妈妈至少能够做到3点——
1. 是尊重。尊重体现在:能够提前与孩子商讨即将到来的变化,让孩子有参于权、选择权,给孩子更多掌控感,其实潜意识是在传递给孩子“你是重要的,你是有权力的,事情是可控的”;
2. 是理解。理解体现在,与孩子交流因改变而带来的感受体验,鼓励孩子去表达,甚至帮助孩子去细化澄清那些孩子的语言无法驾驭的那个部分,这是一个人心智化形成的重要环节。这样的孩子在更多的时候是容易与自己的内心在一起的,他不需要发展种种的假自体来损耗自身的力量,他总是身心一致,内在完整的。
3. 是信任。信任体现在,无比的淡定。淡定的背后,是一种确信,确信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能力适应新的环境,确信他能够把这场改变当成一种积极的资源,从来发展更完善的适应能力。而且这种淡定,并非是自欺式的故作淡定,也并非是一种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于孩子了解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真实的信任。这样的孩子接受到的潜台词是:“我是有能力的,改变并不可怕,我是被信任的。”这样的孩子将发展出稳定积极的自我意象,在更多的时候是自信的、愉悦的,并且不那么容易敏感多疑,不容易被界的声音左右自己判断,并不那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冲突状态下更能坚持自己、做自己,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融洽和接纳的,并且基于对自己的信任,也会把信任投射到与他人的关系当中,使人际关系走向良性的互动,也因此能够从关系当获得更好的滋养与回馈,所有的能量都将是正向流通和有益身心的。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而心理发展存在一个特定的规律,就是:只有前期的阶段任务充分完成,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而某个阶段的发展不良,极有可能使心智滞留在某个阶段,从而使个体产生心理断层,成为人格结构中的隐患。
那么妈妈成熟、稳定而健康的爱,将是孩子顺利完成每个心理发展阶段所必须的背景和养分!
多年前,读到一篇散文,名字叫做《生命的列车》,很少遇到这样的文字,如此简单、朴素却触及心灵、让人动容。其中有些内容是这样:
“人生一世
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
……
降生人世
我们就坐上了生命列车
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
就是不能回头
……
让我的孩子孤独的前行
我会悲伤
……
我的孩子上车时
没有什么行李
如果我能在他们的行囊中
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会感到幸福
……“
很幸庆,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也刚刚成为一名母亲不久。看着儿子无瑕的笑脸,面对他纯真如白纸的心灵,我认真的思考,有生之年,究竟给到他什么,才是他人生行囊中永远长存的财富。它不应该是金钱,因为金钱也许会消失,也许会滋生人的惰性;它也不应该是自己的人生经验,因为自己的经验只能适用于自己,而不一定适用于其它人;它更不应该是规划好的前程,因为它也许只是自己未曾满足的愿望,而并不是孩子本身的期待。
那么,我想——它应该是一抹颜色,以爱为颜料,成为他人生伊始的白纸上最基础的底色;它应该是一种味道,甜甜暖暖,不见其形但却切实的四周迷漫;它应该是一种背景,是如此的宽阔无边又给人带来无尽的踏实与安全;它应该是一种感觉,是如此的不必刻意强调却永远长存于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