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一些人,性格追求完美、谨小慎微,做事以注重细节、按部就班为主要特征,我们笼统的称之为强迫型人格。 轻微的强迫人格如果症状不是十分严重,往往做事认真负责,通常会取得比较好的成就。但如果强迫程度过重,则会因为过分注重细节、刻板成规,反而影响工作效率。不仅如此,在生活中时他们也常会用严苛的规则衡量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和身边的人陷入紧张、焦虑的氛围。 以上冲突还仅是处在行为与现实相关的程度当中,更有甚者,病程迁移,症状出现变形,患者的行为已经与现实毫不相干,比如出现反复洗手(严重到可以洗到手破皮)、仪式化动作(出门都要摸下门边的树、走路不踩地砖缝)等让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表现。 其实身处症状当中,最难受的当属患者本人。他们也会感觉到累,也会被自己的行为模式所苦恼,但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像平常人那样轻松自在,大而化之。如果情况继续发展,使人到了痛苦不堪又无力摆脱的地步,就基本达到了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于是,这些人便成了咨询室的常客。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当中,接诊过无数饱受强迫之苦的来访者。症状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比如控制不住的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的门、窗、汽车加油盖等举动(强迫行为)、控制不住的极端念头闪现,站在高处怀疑自己是否会往下跳,看到锐物怀疑自己是否会拿它伤人等等(强迫思维)。 翻阅这些年的咨询笔记,发现里面蕴含了一些规律,就是无论强迫的表现形式怎么变化多端,所有的症状都试图在做同样一件事一一回避。用反复洗手来“回避”心理上的不洁感、用反复检查门窗来“回避”内心的不安全感、用冲突对立的思维交战来“回避”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困难……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症状虽然使人辛苦,但又使人获益。“反复洗涤”,仿佛是洗去了萦绕自己内心的那片脏点,使得灵魂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反复检查”,如同使得自己与危险彻底隔绝,好让内在的惶恐不安获得短暂的喘息。也就是说,理智上我们渴望消灭这些恼人的症状,而情感上我们又需要这些症状来抚平自己的内心。也因为这一点点的获益,使得这些症状持久反复、难以根除,也使得强迫症的治疗成为心理治疗界的难题之一。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心灵创造的这些症状,用来缓解我们灵魂深处的不安,这真的有效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些症状就像是孙悟空临时画的避魔圈(避免陌生人闯入,如今据说也叫。。。“朋友圈”),只能保护一时的安宁。但妖怪总还是在外面的,你总还是要出去的,你不可能永远躲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除非你愿意用症状的金箍来锁死自己这一生。 大多数的强迫症患者,都坚定认为自己是被强迫行为或强迫思维所迫害。因此他们也只关注一个焦点,怎样消除迫害我的强迫症状。不幸的,强迫性症状是保护自己内心不安的一种防御形式,你强迫自己消灭它,它不但没消灭反而被强化了。 所以,饱受强迫症状所折磨的人,想要解除症状所带给你的痛苦,首先应该意识到的一点是一一你的痛苦并非是现在的强迫症状在追逐你、迫害你,而是你过去的精神创伤印迹一直隐形地在追逐你、迫害你。 而回避,永远没有办法使我们更强大。有个心理学上的秘密是“我们不是因为害怕而逃跑,而是因为逃跑而害怕”。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一一给自己一些力量,勇敢的跳出这个圈,近距离的去贴近那些让我们惶恐不安的“妖魔”,看看它们最终能有多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