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与普及,大多数人都知道了有心理问题可以寻求专业的辅导与帮助了。加上各种平台、网站、APP应用的推广和宣传,人们也可以较为轻松的找到匹配自己的咨询师。
能够成为一名“来访者”,从调侃的角度,需要符合“四有新人”的标准,意即要“有钱”(支付得了费用)、“有闲”(有闲余时间可支配)、“有头脑”(具备一定的反思的能力)、“有困扰”(有具体求助的动机)。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有相当多的来访者,对自己做为“来访者”这个角色,是相当不自在甚至羞于启齿的。比如有的来访者会跟我说“我有个朋友也需要帮助,我想把TA介绍给你,但是怕TA发现我也在接受心理咨询……”,有的来访者会说“咨询这件事我是瞒着我对象的,我怕他以为我不正常……”,还有的来访者说“你们楼下的保安问我去哪号房,我都不好意思说……” 其实我想说:和公众的认知正好相反,大多数能够前来求助的来访者(除去一些被家人拖拽过来的重症患者以及个别以为咨询是购买服务,希望能够伙同咨询师来改变自己配偶的伪求助者),他们反而是心理整合指数较高的人。倒是那些从未接受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人群,除了一部分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健康群体,其它大部分不求助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问题”,反而很有可能是因为“问题太重”。 比如,有些个人能力欠缺的人,生活自给自足都困难,还怎么寻求帮助呢?一个人的经济状况,绝对是衡量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硬指标(富二代、官三代等不在此列)。长期处在经济低迷状态的人,大部分原因很有可能是整体人格水平不良导致的发展受限。 还比如,有些严重的偏执人格障碍j,压根不认为身边的人是友善的、可信任的,甚至认为外界的所有人对自己都是有敌意的、迫害性质的,这些连基本信任 关系都难以建立的个人,就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了。毕竟勇于信任它人,也是需要一定的心理能力的。 还有一些普遍的情况是,一些大量运用了原始分裂机制而失去了自我反思能力的人,面对糟糕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或朋友关系,统统都认为是别人的错,坚称自己的一切困境都是别人带来的,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或者是身边大多数人都觉得TA有问题而TA自己不自知的人,就更不可能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了。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由衷的希望全民能够有更多渠道了解各类丰富的心理学资讯,并期盼着有天心理咨询能够成为健康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我想借此文向那些曾经通过心理咨询获益的、正在心理咨询过程当中的、以及即将前来求助的来访者们表达我内心最深的敬意。 |